丝绸之路的光明礼赞

时间:2023年04月17日 浏览人次: 来源: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被沈德潜赞为“句亦吐光”的边塞诗是常建的极享盛名的杰作。常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风高健奇警。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将其置于卷首,谓其诗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其实是首咏史诗。写的是八百年前发生在汉武帝到汉宣帝间的一段和亲的历史。他以雄健的笔力、崇高的理想为我们描绘出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的和平昌盛、光明幸福的历史图景。主旨之正大,境界之高远,笔墨之凝练,影响之深远,堪称横绝千古之作。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是写乌孙到长安献马入朝,向汉武帝请求“愿得尚公主,为昆弟”。“执玉帛以朝天子”是一种和平归顺的表示。一个“望”字,语重情深,说明乌孙对朝廷的眷恋与向往。“不称王”,不与汉朝争霸之意。正是这种战略决策,保证了从长安到九千里外的乌孙(现伊犁河流域)得以实现持久的安宁,让和平的日月之光普照大地。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更是雄健入神之极笔。一个“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野,曾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长享宁静和平。“兵气”,犹言战象,字新而意练,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做足。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

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背后,真正的主人公是两位女性——刘解忧及其侍女冯嫽。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武帝以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封为汉家公主,下嫁乌孙昆莫(王)军须靡为夫人,后又从胡俗,再嫁肥王、狂王,生了四男二女。侍者冯嫽亦嫁乌孙右大将军。二人皆深明大略,敢于作为,对稳定乌孙及西域政局、巩固与汉朝联盟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三代子孙四人相继出任乌孙大昆弥(王)。特别是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在公主建议下,乌孙配合汉廷赵充国、辛武贤等五路将军,以五万精兵,痛击匈奴,擒获单于父行及以下三万九千余人,虏马牛羊驼七十余万,使匈奴一蹶不振,一举改写了历史 。甘露三年(前51年),年届七十的解忧公主因老病请求回归故国,得到宣帝批准。以公主规仪,安居长安,厚享尊荣,为汉家和亲政策画上圆满句号。直到元寿二年(前1年)乌孙与匈奴单于同时入朝。其大昆弥伊秩靡,仍是解忧公主的嫡孙。刘解忧“和亲乌孙”保障了西域的安宁长达百年之久,其功至伟。

公主死后,定居长安的冯嫽夫人,还受宣帝派遣,锦车持节,巡视西域诸国,继续作贡献。解忧公主与冯夫人不愧为历史上第一批杰出的女政治家与外交家。

在这条闻名天下的丝绸之路上,时有惊人的文物发现。1995年在尼雅遗址出土的蜀绣护膊,五彩颜色,精美绝伦,上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大字。据《汉书·赵充国·辛武贤传》记载:“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征乌孙”之语。征乌孙,即指与乌孙同征匈奴。由此可知这件蜀绣护膊是破羌将军的遗物,可为乌孙丝绸之路添一绝佳之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