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汉唐服饰

时间:2022年10月17日 浏览人次: 来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用这样优美的诗句描写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忙景象。

丝绸文化是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汉唐时期高度发展的丝绸文化和服饰艺术,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互动交流,为沿线的各个民族和国家带去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文化基础。

基于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互动交流和有机的融合,形成了汉唐丝绸文化和服饰艺术繁荣发展的特质文化特征,同时对中华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及社会经济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在文化互动中实现文化融合和经济发展的理念,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图

在汉朝,缫丝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汉代缫丝机和提花机的发明,使汉代在丝绸织造方面,具有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丝绸生产技术体系,汉代提花丝绸纹样多为二方连续、经线提花,可形成五种色彩,有“五彩云锦”之称。

汉服(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

丝绸之路在唐代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前代的线路,横跨亚欧大陆。唐朝的丝绸之路有所开拓,将南北朝以来因战乱而中断的部分路段进行了疏通,并开通了天山北路的一段。

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在唐代,女着男装、胡服,回绝装的流行,是唐代社会开放的反映。女穿男装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风尚从宫中后妃、公主直到平民女子,出现了“女为胡服学胡妆”现象,胡服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常服。

初唐以后,斜纹织锦技术发展很快,最终取代了平纹织锦技术。不久由西方回授大唐的斜纹纬锦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纬锦技术的确立和发展对唐代和后续的丝绸提花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丝绸技术另一重要的变革是“束综提花机”的发明,是传统不同色彩的经线表面换层的织锦技术向纬锦提花技术方向发展。唐代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形成中西文化辉映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丝绸纹样辉煌的一代唐风,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宝相花”,纹样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因此可以说“宝相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汉唐时期的丝绸文化,具有中华民族大融合、世界文化大交流的鲜明文化特征。通过丝绸之路,汉唐丝绸文化和服饰艺术与中国少数民族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文化上呈现出双向互动交流的新态势。汉唐时期盛行的“胡风”,不仅体现在丝绸文化和服饰艺术上,在宗教、文学艺术、绘画、音乐、舞蹈、生活习俗等领域都对中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丝绸织造技术领域,我国是古代丝绸织造工艺技术的发源地,无论是丝绸产品的种类、数量还是生产工艺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均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拓,汉唐在向西方输出丝绸产品的同时,也将汉唐时期先进的丝绸织造技术输往西方各国,促进了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区域丝绸织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在模拟中国“平纹经锦”基础上发展的“斜纹纬锦”的出现,对世界纺织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斜纹纬锦不仅在西方流行,还通过丝绸之路由欧洲经波斯回流中国,在盛唐时期极为流行。纬锦技术的应用和对域外装饰风格图案的吸收消化,进一步发展了汉唐丝绸生产技术,在织造水平、色彩、纹样装饰等方面将汉唐丝绸文化提升到一个新阶段,仍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回顾汉唐时期高度发展的丝绸文化和服饰艺术,不仅承载着丝绸之路的文明史,而且在今日,它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博大雄浑、开放创新的文化理念,仍是中华民族重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