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时间:2017年09月25日 浏览人次: 来源:

服饰文化

中华民族又被称华夏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传承的中华特有的服饰传统和名目繁多的服饰样式,使中华服饰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世界意义。我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服装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服饰的作用不仅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而且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社会观念等,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隋唐服饰文化背景

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的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由于长期稳定,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国力强盛。其服饰无论衣料还是衣式上的发展,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初唐时的妇女秉承了隋时遗风,多着窄袖。开元之后就慢慢宽大起來。到盛唐时就演变到了宽松博大的时代,妇女上装皆为交领衫,长裙系于胸上方,拖曳于服下,给人一种宽松全新之感。当然也从妇女服装的越来越宽大中,我们不难看出初唐时的唐代贵族社会的精神面貌由朝气蓬勃走向奢侈腐化,再走向颓废堕落的轨迹。

唐代的服饰虽然也有种种制度的限制,但由于经济及其它的高度发展,特别是由于佛、道、儒三教融合,儒家思想被外族文化冲淡,使得许多限制势必无法长久维持。在社会思想崇尚开放的自由氛围中,唐朝的服饰终于呈现出品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甚至妇女穿着男装都成了当时一种时尚。更由于国力强盛,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和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得外来异质文化,自然而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与滋养,这是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缘由。另外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到了后代,又形成了服饰制度的另一个传统。

隋唐服饰特点

隋唐时期,当时的织造技术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生气勃勃、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以袍为主的唐代男装

“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受北方民族的影响,样式几乎相同,一般为圆领、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头的装饰。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首服中最为普遍的样式,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服装样式,配穿圆领袍衫和乌皮六合靴,既洒脱飘逸,有不失英武之气。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祀天地、宗庙等时偶然穿之,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将其用作朝服。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lán),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无官的地主阶级的隐士、野老,则喜欢穿高领宽缘的直缀,表示承袭宽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开衩到腰际的奇膝短衫和裤,服裝色彩上不许用鲜明颜色,多为素色,因此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而且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

总的看来,隋唐时期的男子冠服特点是:上层人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裙、衫、帔統一的女服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袄、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靴等等。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半臂是从宫廷传开的,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画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使我们对诗词中“粉胸半掩疑暗雪”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另外女装男性化,妇女穿男装,着胡服是当时一种时尚,也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

服饰符号的意义

隋唐服饰的实用性

自古吃饭和穿衣并提。暖身遮体的实用功能是衣服的基本功能。穿衣目的在于“适身体,和肌肤”《墨子.辞过》。如隋唐早期袍服样式为大袖,但对域外民族来说,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南北相互渗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男服穿着方便,因而出现了女着男装的现象。另外,妇女穿着的幂,因略显累赘,高宗以后便成为流行的帷帽,既轻便简洁。

隋唐服饰的审美意义

服饰作为一种人类审美心理的物化形式,主要是通过款式、色彩、质料、图案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从而达到一种美的视觉效果,以实现服饰的审美价值。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盛唐在美学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唐初裙子为方片裙,裙结构与人体立体结构不相适应。后流行紧身狭小的服装款式,裙子也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齐地,既能显露人体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另外唐代常在肥大的衣服袖子中部加缀一道褶裥边的装饰袖,使服装上臂得到强调,这种手法,在现代女装设计中仍得到广泛的应用。

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奇斗妍,尤以红裙为佼佼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真是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帔(pei)帛是西亚服饰和当时中国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移动育静的艺术,使得我民族服装更加丰富。

半臂在功能上有减少多层次衣袖厚度带给穿衣人动作上的累赘,既符合美学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学的要求。直到今天,半袖式衣衫仍然是现代服装造型的主要形式。

隋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隋唐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的民族性不是僵化的,更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外来的影响、自身的代谢,使她变化不居。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人对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要求永无止境,这是服饰呈现时代性的根本原因。服饰的变化有的是由于改朝换代造成的。每每开国皇帝都要“改服饰、定服制”。隋文帝厉行节俭,不注重服饰的等级尊卑。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隋炀帝即位后,崇尚奢华浪费,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但更多服饰变化及其变化节奏有政治因素、也有审美价值的因素和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的因素。隋唐的服饰的变化多与社会风气的变迁和有意教育息息相关。

文化的交流也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服饰也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是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服饰与地位等级

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饰的各个方面。在等级社会,服饰就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

衣冠服饰是衣食住行之首,它最显著、最充分地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衣冠服饰上有极其强烈的反映,这在中外概不例外,在中国又与礼制相结合,并成为礼制的重要内容。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 、"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为了宣扬皇威,隋唐恢复了秦汉的章服制度。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背后,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帝皇冕服的既定款式。冠服、冠帽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因法服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唐代冠服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把赤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2、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三品以上袍紫色,束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等。未入仕者,则着白袍。)所以唐人的服饰也以白色为主。3、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不仅在颜色,就是图案、质料和纹理对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规定。布衣成了庶民的又一代称。另外,“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服饰与社会思想

在唐以前的中国社会,广大妇女受礼教思想的束缚。例如:“笑不可露齿;站不可依门;行不可露面”,一直被奉为妇女必须恪守的信条,但唐代妇女为摆脱这种精神的羁绊,在服饰穿衣行为作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反映出当时思想的开放。例如:始未所见的“胆领”,即“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也因此,我们可以在唐诗中读到“慢来罗裙半露胸”的诗句。武则天做皇帝后,唐代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开放。唐代妇女服饰风气比较开放的另一表现是女性形体美的显露,在实际生活中和艺术表现上都较前代大胆。从《簪花仕女图》中可以看到描绘的是贵族妇女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而唐代女性的另一项大胆的行径就是“女装男性化”,这种风尚始于天宝年间宫中,后渐渐流行与民间,而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唐书·舆服志》曾说:“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另外在唐开元年间,受胡服盛行的影响,妇女也流行起“着胡服,戴胡帽”。而同时期的欧洲,服装也随着社会的文明有所发展,从包缠式的块料服装过渡到缝制的时代,宽松的服装刚刚才渐渐变得合体。但是因为基督教推行禁欲主义的道德观,要掩盖人体的线条,人们身上被裹上了沉重的衣服。当时的服装忽视美,外形显得呆板僵硬。而女性穿上了一种带长袖的长外衣,甚至穿上了长长的基督教徒式的法衣,一直到14世纪文艺复兴,妇女们就是在这样浑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生活着。相比宋代的妇女,在程朱理学束缚下,为了露出三寸金莲而被荒唐的被“缠足”,裙长多不及地,唐时的妇女更可谓幸也。

隋唐服饰的历史价值

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仪礼教化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隋唐的社会风气等,都描绣在服饰上了,穿着隋唐服饰如同将我们盛唐民族文化的史册世代随身携带。可以说,隋唐服饰,是隋唐时期人文化的历史标记和历史的文化象征。

隋唐的服饰绚烂多姿,雍容华贵,唐服处处显示出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她对藏族、白族、朝鲜族和周围的日本和服、韩服以及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服饰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服饰和装扮上,不断承袭并发展前朝的传统方式,更吸收了很多外来的胡服式样,前比秦汉,后较宋明都要亮丽突出。同時,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且唐代妇女的自我表性意识较强,而男装又较为方便故曾出现女着男裝的現象。

唐朝服饰,特別是开放的程度让今人叹之不如,其服饰文化影响深远,如今天的日本的和服、朝鲜半岛的传统服装大致都受唐服的影响.现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化改新”,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另外唐朝服饰从面料的处理,到款式的设计,再到制作定型,所表现出的艺术性也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也从隋唐服饰可以全面的放映当时的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隋唐服饰的当代意义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冠发式等就是文化的外观。隋唐传统服饰的意义不能仅仅是,当今的服饰服装可以从隋唐服饰中汲取营养,而且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与符号。

首先,唐朝的服装,对当今社会影响深远,甚至可以从当下的服饰中找到影子。例如半臂,直到今天,半袖式衣衫仍然是现代服装造型的主要形式。热烈的“中国红”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是法国时装多年来的创作热点,成为了巴黎时装的主流色。西方人认为红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和饰物等。西方的女性也时尚穿着中式领的紧身短衣,下配低腰的喇叭裤,力争使自己具有东方女性的气质。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当今的世界是个全球化的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矛盾也日益尖锐,各国大都在积极致力与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作为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迷茫,困惑与自我否定后,正日趋自信与成熟。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但如果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那这句话是不确切的,只有物质与文化都发达了,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如何复兴民族文化?那就是“文化自觉”!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恢复,从而来复兴承载在服饰上的传统文化。从2003年起开始有人穿着自制的汉服上街了,这是努力通过恢复传统服饰来复兴民族文化并积极地投入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应该十分珍视的。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是悲哀的。然而传统服饰复兴之路并不平坦,而即使知道这是民族传统服饰的人也常常会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质疑传统服饰是否方便日常生活,其实这并不成为问题,对传统服饰的恢复并不排斥现代服装,平常工作上班,可以穿现代时装,但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则可以穿传统服饰。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传统服饰的恢复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传统服饰文化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我们传统服饰,为我们的传统服饰的绚烂历史而骄傲。否则,就服饰而服饰,恢复传统服饰只能转变为一场秀,而其与传承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复兴也没什么关系了。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服饰宽松流畅、平易而又洒脱的风格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服装的流行趋势,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服饰文化传统又与世界现代文化趋势不谋而合。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只有民族的服饰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