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贵妇的大袖袍

2014年02月12日 08:27 图书馆网站管理员 点击:[]

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在福州浮仓山北坡发掘了南宋黄昇(南宋淳佑三年,即公元1243年)的石塘墓穴,出土了南宋时期女式衣饰、衣料、被褥等丝织品共354件,这是当时出土宋代服饰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在这次墓葬出土的丝织品中,罗织物占了一半以上。

在众多的袍服中,有一件绛黄色罗镶花边的宽袖大袍最为引人注目。该袍服身长过膝,长度有120厘米,通袖长182厘米,腰宽55厘米,袖宽69厘米,袖口宽68厘米,下摆有61厘米宽,用印金或彩绘花纹作为镶缘,其中印金的镶边宽2厘米,大襟彩绘边宽1.8厘米,领缘宽边2厘米。因其袖子极大,相当于袍长的一半,《宋史·舆服志》谓之“大袖”,因而,又被称做“广袖袍”。此类大袍是后妃及命妇在隆重仪式上穿着的一种礼服,宋代贵妇平时所穿的则是袖子较小的窄袖袍。

这件大袍所使用的衣料十分珍贵,主要为通幅染成绛黄色的罗织物。罗在炎热的夏季,尤其在南方的民间,因其质地轻薄、透孔,凉爽舒适,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高级丝织品。罗常被冠于“轻罗”、“云罗”、“雾罗”等美名,被历代文人墨客写入诗词歌赋之中。宋代是中国历代生产罗织物最多的一个朝代,据《宋史》记载:各地上贡给皇室的“贡罗”,每年多达10万匹。当时织罗在民间也十分普遍。

此袍料属四经绞罗,为罗的一个品种。这种罗以四根经丝为一绞组,并且与左右邻组都相绞,在大孔眼的横向每一组都为四根经丝一绞组,并且每四根经丝各自循环,表面形成胡椒眼状的椒孔,故有“椒孔曰罗”之说。(图六3-2四经绞罗组织图)袍服的大小襟边、腋下、下摆、袖口缘均以二经绞罗组织镶边。这种二经绞罗也是罗的一种品种,以两根经丝为一绞组。

该袍服衣襟边缘所镶的花边非常华丽,主要采用印金和彩绘相结合的着色工艺。印金,又称泥金印花,是在阳刻图案的纹版上,蘸上调制的泥金(这种泥金主要由较多的金、银、铅、硅和少量的铜、铝、铁等调制而成),然后在上过薄浆熨平的丝织品上直接印出花和叶子的轮廓。最后叶内再填彩,则成为印金填彩的花纹。刚出土时,花全为金色,色泽明亮,叶子所填的颜色则多为灰蓝色;但之后不久,不少泥金花纹便开始脱落。这可能是因为泥金的粘性不很强,同时也由于泥金的着力轻重不一,形成的印纹粗细、厚薄也不同,一经摩搓泥金便自行脱落了。

袍服上所印的主花纹是蔷薇,印花花边的花纹单位长10.3厘米,宽1.6厘米。蔷薇作为中国传统的寓意纹样,是被广泛采用的图案之一。该图案为泥金所印,而花边中的鸾凤、云气纹则是在罗地上以工笔精绘而成、具有写实和变形的纹饰,颇具南宋宫庭画的风格。

由于此件袍服的襟上无纽袢或系带,估计为墓主黄昇生前的一件外衣。当年这位贵妇上着金光灿烂的大袖袍服,下着裙裳,腰束彩带,显露出雍荣华贵的端庄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