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提花机模型,印证成都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

2019年09月16日 08:41 图书馆网站管理员 点击:[]

成都的博物馆文化,最近又添新瑰宝。在去年12月出土的天回镇老官山汉墓里出土了4部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这是在我国考古历史上首次发现。这4部蜀锦提花机模型有望在即将亮相的成都博物馆里与观众们见面。考古专家判断,织机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上的史料缺憾,可以印证成都就是历史上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目前正在文保修复有望按原样恢复

由于目前织机还在文保修复阶段,暂无法对外展示,因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参与了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据介绍,这4部织机模型是在编号为M2的墓室底箱内发现的,考古学家初步判断,墓主人是位50岁左右的女性。4部织机中,一部织机略大,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另3部织机则略小。“我们第一眼看到它时,有种被震撼的感觉。”参与现场发掘工作的谢涛兴奋地说:“可以确定,织机随葬时上面还挂满各种丝线。”与织机模型同时出土的还有15件彩绘木俑。汉时成都蜀锦织造业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署和作坊,因此成都有了锦官城这一称谓。当时,人们在专门的江边洗濯蜀锦,色彩特别鲜丽,其他河流则洗不出这种颜色,因此这条流江(即今天的南河)被最先称为“锦江”。“这些木俑或立或坐,手臂姿势也各不相同,根据木俑形态推断,整个状态就是再现了一幕纺织工劳作的图景,其中还有一名‘监工’正在监督工作。”

“如果按木俑与现代人的身高比例还原织机到原来的大小,应达到3米多高,4米多长,所有部件组合起来或有一间数十平方米房间大小。”参与现场发掘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向记者透露,目前,文保人员对织机模型进行修复保存后,他们可能会按原比例复原再现织机原本模样,并组成课题组进行进一步研究。

此次出土的4部织机和彩绘木俑,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座织锦工厂昔日的辉煌,它的墓主人是什么人?为何要将织机模型作为陪葬品带入墓葬?不禁让人联想起秦始皇和兵马俑,大墓主人当年的纺织工厂应具有相当的气势吧?考古学家缘何判断墓主人是一位50多岁的女性呢?原来,在出土的4部织机模型的墓室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人骨。通过鉴定,墓内人骨鉴定为约50岁的女性。在这座墓出土的漆器中还有鸟纹,专家推测应该为女性陪葬品。因此,初步判断这名女性很有可能就是墓室的主人。不过,考古学家还发现,这名女性髋骨严重变形,或与长期负重有关。说不定织机的女主人,也患有纺织工的“职业病”。

汉代成都在世界城市史中名列前茅

“看文物要看它背后的文化含量,对它作文化解读,看它背后代表了什么意思。”省社科院研究员、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教授坦率地说:“没想到这次能出土4部织机模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此前,在成都曾家包出土的东汉一号墓葬内的画像石上的织造图,但只是图像,这次才发掘出实物。谭继和还进一步大胆推测:“这个模型到底与实物织机之间有何关系?我个人认为不排除就是实物的可能。我前段时间刚好看到了黔江土家族现在仍在使用的织机,大小尺寸跟出土模型差不多。”至于为何会在天回镇老官山墓地中发现,谭继和认为这与当时成都人“尚西”习俗有关,墓地多选择在西北边,而其家庭则应住在东边的城里,由此我们可猜想汉代成都城内伎巧百工之家的盛况。

谭继和说,织机在成都有两大类型,一种是锦缎织机,较大型,如花楼织机;另一种是布葛织机,相对较小,如这次老官山织机。在世界织锦历史上,中国是起源最早的,而西蜀是锤缎起源故乡。织锦织绣织布技巧,在汉代已经普遍化了,此次出土的提花机实物尚属首次,对于研究我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五都五鈞”“杨一益二”,汉唐时代的成都在中国城市史和世界黑暗中世纪城市史上,都是比肩前列甚至一枝独秀的城市。“尔乃其人,自造奇錦”,蜀锦与蜀绣为奠定成都这座城市集中和交流国际财富的历史地位,起到重要核心作用,这也是“锦城”一名的历史含金量之所在。

蜀锦来源于蜀缎,蜀缎起源于3000多年前,是中国缎的起源处。蜀锦的出现与蜀地“蚕丛古国”的悠久丝织传统分不开,与汉代织机高度发展的工艺技术分不开。成都郫县人扬雄是首个写成都城市赋的人,他和晋左思的《蜀都赋》,都大力描绘了成都的贝锦斐成,阿丽纤靡,濯色江波,壮阔富饶的锦城形象,和成都“两江珥其市”“发文焕采,转代无穷”的繁华。古代成都是一座“货贿山积,纤丽星繁”“肆张列市”“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天府自然经济与锦绣家庭手工业结合得很好的生态城市。

蜀锦是宣传民族和谐团结的“成都名片”

谭继和说,即便是在成都织造的锦也未必就能叫“蜀锦”,只有在锦江里洗出来的锦,花纹好看、色泽鲜艳,其他河道洗不出来这种成色,才是真资格的蜀锦。扬雄左思特别称道“一端数金”的黄润布,即白叠峇布,公孙述曾以此布制作“都布单衣”送给名将同乡人马援,还曾远销大夏。新疆发现汉代蜀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表明成都人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利中国”的最高认同。成都人用蜀锦把心向中原的向心凝聚精神传递四方,通过北方和南方丝绸之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可以说那时蜀锦就已是成都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最好的外宣品,而且宣传的是民族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凝聚、文化认同。

成都作为中国最早打通国际商贸通道的城市之一,城市自身的发展、工商业手工业的繁荣昌盛是极其重要的内因。物产丰饶的平原,为成都城市发展、商业手工业繁荣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谭继和说,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成都产的蜀布、邛竹杖就已出现在中亚西亚诸国,这是当时成都城市高度繁荣的最佳佐证。“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汉书》和《蜀都赋》提到“邛杖”出现在“大夏”。谭继和解释,早在公元前122年,“凿空西域”的汉使张骞从大夏(今阿富汗)归来,向武帝汇报:“我在大夏见到蜀布、邛竹杖,一问,说是来自蜀郡。原来,从蜀郡西出邛山,再西行二千里可达身毒(今印度),由身毒北上便可到大夏。”

扬雄《蜀都赋》称成都物流货流,“东西鳞集,南北并凑,驰逐相逢,周流往来”,宴饮所用不止巴蜀土产,更有“江东鲐鲍,陇西牛羊”。这些都说明成都在西汉是全国性商贸中心,活力四射的海内名都。沿“南方丝绸之路”朝边境出发,将蜀布、丝绸、邛竹杖等特产贩运到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再转徙至缅甸、阿富汗、印度等国,又购回西亚、中亚、南亚诸国的香料、珍珠、琥珀、珊瑚等奇货以及炫奇杂伎,这确是欧亚大陆桥最古的通道之一。

“千百年来,冲出盆地,冲出陆地,拥抱蓝色海洋,就一直是四川百姓的渴望。”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商业文化中,蜀商很早就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四川与外界进行贸易、沟通交流。谭继和说,蜀商大胆外走内引,是内陆商贸发达的重要原因。直到现在我们还仿佛可以触摸到一两千年前那些满载货物的马匹,从成都一路南下,清脆的马蹄声、悦耳的铃铛声,夹杂着川商们的谈笑与吆喝,响遍沿途的山谷与村落,响彻南方丝绸之路。这些披荆斩棘的川商先祖,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专家说法>>>

王毅:蜀锦是南丝路的重要支撑

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总长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以往,蜀锦在丝绸之路沿途屡屡被发掘出来,这次在成都发掘出用于生产蜀锦的工具,印证了成都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证明了成都就是丝绸之路的南起点。”成都博物院院长、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说,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丝绸作为特殊的贸易品,是其最重要的载体,蜀锦则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撑。王毅介绍,历史上,蜀锦出川主要有三条线路,可大致分北线、东线和南线。东线自成都至重庆,顺江而下通往湖北荆州及长江中下游;南线自成都经邛崃至雅安,后分为多条线路,其中包括经攀西前往云南;北线则是经广汉、绵阳、广元出川,翻越秦岭通往关中的蜀道。其中,北线可能是蜀锦连通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通道。

相关链接>>>

四大名锦之蜀锦

蜀锦又称蜀江锦,是指出现于战国时期成都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汉代五都汉代的“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之所以选定这五座城市为“五都”,是因为这五座城市的工商业很发达,是最大的五座工商业城市。当时在“五都”中设置“五均”,管理均市。成都是当时西部中心城市,第一个在少城市场设置“市长”,也就是市场的管理者,主要管理“秤砣”,这是市长名称最早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