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悬泉遗址:汉简考古的丝路奇葩

2019年10月28日 09:04  点击:[]

    笔者最近从著名汉简专家、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所副所长何双全那里获悉,到目前为止,全国出土汉简七万三千六百多枚,而甘肃境内出土的就达六万多枚(件),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二左右,其中仅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简牍有二万五千多枚。茫茫戈壁,碎石遍地,人们想不到层层沙石下面,竟然埋藏着一座连接东西方的大型驿站,这就是悬泉遗址。何双全就是考古发掘这个“地下世界”的亲历者。

    何双全介绍,悬泉遗址位于敦煌市和安西县(今瓜州县)的中心点上,从这里出发距离两地的距离都是六十公里。“发现悬泉的地方是一个戈壁高地,这里南靠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盐碱滩,距离疏勒河流域汉长城烽燧线的距离只有十五公里,高地东南侧有一个山沟直通一个山泉。” “悬泉就是因此山泉而得名。从那条沟里进去,有三股泉水,它们都是从半山腰中涌出,然后依次通过三层台地,流入山沟。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吊吊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悬泉一名的来历。”


    今年,何双全的工作重点就是悬泉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撰写。何双全介绍,这个驿站在西汉昭帝时期就已形成,前后使用了二百余年。最初是一个传递信件的机构,叫悬泉邮,随着西域的开拓,驿站的规模日益扩大,设为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为悬泉驿,魏晋时期被废弃,到唐代这里重新兴盛起来,到宋代才被彻底废弃。“悬泉置见证了汉唐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当时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一切邮件和前往西域的商贾均经过这里。”何双全说。这是汉代驿置机关的首次发现。著名考古学家徐萍芳曾评论说,悬泉置的发掘是丝绸之路考古学上的“伟大发现”。何双全说,从悬泉简可以看出,随着汉朝势力的扩大,过往敦煌的主要有六种人: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宾客,汉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公务人员,归义的羌人,官家的奴婢,由朝廷统一收集和安置的内地流民、刑徒(即流放的罪犯,送往敦煌“劳改”)。

    悬泉简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官府文书,皇帝的诏书种类不少,但大部分残缺,能复原成册的不多,此外,涉及律令的有20多枚,包括贼律、田律、置吏律、盗律等。数量最大的是各种籍,有人事方面的《吏名籍》、《功劳案》、《驿卒名籍》、《户籍》、《刑徒名籍》等,财经方面的《田》、《入租》、《钱出入》、《谷出入》、《契约券》等,也有登记车马等资产的,记录劳动日志、供给消费的,如《食鸡》记有元康四年一年内消费鸡肉的记录,非常详尽。这些简牍对研究当时敦煌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法规极为重要。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