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

2021年10月19日 08:36  点击:[]

马克·吐温曾说:“有好朋友、好书、没有良心上的责备,这就是幸福人生。”老马的这个观点我一直奉为圭臬。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我仅上过10年学堂,在艰难困苦中,书一直是我的希望之灯,我从阅读中走出人生的暗夜,获得了今天这份安稳的生活。

上个世纪80年代,那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的年代。我刚读初中。与现在的学生相比,学习轻松许多;但可读之书,除了课本别无他物。饥渴的我们每天都在四处搜寻课外书,偶得一本,必欣喜若狂,废寝忘食。那时书虽不像现在这样昂贵,买一本300页的书不过六七块钱,但那已经是我在校半个月的生活费了,买书看,那只能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梦想。一次进城,见大佛洞旁边的梧桐树下有一辆架子车,上面挂满图书,旁边摆着几条长凳,那时候还没有撵摊的城管,十余老少坐在那里看书,神态甚为享受。我心中大喜,走到架子旁下欲取书看,一老者近身道:“小鬼,两角钱看一次!”原来这是一家专事租书的摊点。忙问:“可以看好久?”答:“可以看一天。”搜遍全身口袋,竟然找出两角。于是交钱看书,却苦于读者众而无凳可坐,只得行蹲读之法。

自此之后,一有机会就去那儿看书,也不拘何书。大约一个月后的周末,仍旧去那看书,交上两毛钱,摘下书。见有空凳子便坐下了,却被老板客气地叫住了:“坐位子要三毛。”有这种事?我这才察觉新老板的不同;但似乎又无理可讲。摸遍身上的包包,就是没有多余的一毛板凳钱!只得又蹲着看,反正是练熟了这种姿势的。过了些时辰,着得脚踝酸痛,便立而读之,如此反复变换,居然坚持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只是傍晚回去时走路显得踉踉跄跄的。

弹指一挥间,二十作年过去了,我一直保持着闲暇阅读的习惯,阅读给了我无限的快乐,工作之余,一壶清茶,一卷在手,茶香盈室,书面轻翻,心旌微摇。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尖,芳草连天,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三更有梦书当枕”,书香盈鼻入梦来,这是何等的惬意。

传播学者麦克鲁连认为:“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书是眼睛的延伸。”说得对极了,我们的眼睛无法阅遍世界,看尽人间,但是,通过读书,我们就可以在方寸之地,立即扩大原有的经验空间、精神空间、想象空间与美感空间。会使你心驰神飞,奇思遐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朝谒秦皇汉武,幕访孔孟太白,夏可观十里荷花,秋赏三秋桂子,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南可踯躅于江春雨巷……

梁实秋说:“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的繁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冒险的故事,年轻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探险家利文斯顿在非洲各部落旅行时,只要有空闲,总不忘记打开手边的书来阅读,而且常常一读就是好几个钟头。部落居民都觉得莫名其妙,以为那些“白纸黑字的怪物”里,一定藏着什么神秘的“好东西”,不然,利文斯顿怎么会如此痴迷其中。有一天,趁利文斯顿不在的时候,几个部落居民便偷偷地溜进他的住处,把书页撕下来,放进嘴里咀嚼后吞下去。这些部落居民吃书是因为他们的环境里没有书,心里全无“书”的概念!更感觉不到阅读的乐趣。但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书的世界里,却不去读书。假如有一天,生命中再也没有可以引发我们“阅读”的冲动,或者,对再美好再亲近的书,我们都失去了“阅读”它们的本事,那么,活着,就少了许多灵魂悸动的快乐!

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地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书把人类引导向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远方,去共进一场精神的盛宴。有人认为,读书的三重境界,一为读得知识,长学问,从而高雅;二为感悟世界,增智慧,变得聪明;三为修炼人品,提高境界,充实人生。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够兼济天下,但我们一定能够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