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和文化育人等方面的教书育人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课程是职业院校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纽带。职业院校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水平,践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家精神,涵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孕育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要提升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推进数字化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探索课程育人新模式,努力提升课程育人成效。
二是提升教师实践育人能力。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职业院校教师要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从空间上延伸到行业企业,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水平。要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一体、两翼、五重点”建设中,聚焦产业、瞄准行业、服务企业、优化专业,将专业与产业对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在实践中引领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树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提升教师科研育人能力。
职业院校的科研不同于高水平大学的科研,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针对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更新、设备改造、工艺改进等应用型研究。职业院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要肩负起科研育人的责任,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研作风、求实的科研态度和求真的科研精神,不弄虚作假,杜绝学术不端现象,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要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职教科研的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前提下,强化科研的过程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系好科研入门的第一粒扣子,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实际的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技小院、产业学院等载体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产业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价值理念。通过科研育人,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四是提升教师活动育人能力。
精彩纷呈的活动让职业院校的校园更加朝气蓬勃、青春阳光。职业院校教师应是校园活动的倡导人和引领者,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树立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在活动育人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科学确定活动目标,所有的活动目标都应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生态意识;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内容应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构建“以德育德、以智启智、以体强体、以美塑美、以劳待劳”的协同育人活动体系。通过活动育人,有效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是提升教师管理育人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的管理育人须将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贯穿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过程,将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督查督办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的校园环境。职业院校管理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是回答好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常态性的工作,职业院校要聚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管理育人落在实处。教师作为管理育人的关键群体,要将坚持“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相融合,通过管理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管理育人的各个环节,夯实培根铸魂的根基。
六是提升教师文化育人能力。
职业院校应将优秀职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优秀产业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教育,有的甚至还要编入教材。通过优秀职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肃的职业纪律、良好的职业信誉、扎实的职业作风和高尚的职业精神;通过优秀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增强使命感、强化责任感、提升荣誉感;通过优秀产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产业特色,认识到振兴产业经济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方法途径,增强学生对地方优秀产业文化的认同;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树立理想追求。职业院校教师须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贡献更多智慧和更大力量。
职业院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恪守高尚的职业操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高水平师资保障。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