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强国必先强教,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三个务必”,牢记“国之大者”,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务必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站稳人民立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坚持职业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既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职业教育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既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受益者和惠及者,我们要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畅通民众建言献策和评议教育的渠道,做到职业教育发展问计于民;要善于集中人民智慧,激发人民创造伟力,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投身职业教育事业,推动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汇聚起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坚持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共享。职业教育要增强价值贡献,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要不断满足人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让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满意的工作、行业企业获得高质量人才;要全力以赴实现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期盼,破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精神桎梏,平衡技术与科学的共同发展,满足人民对职业教育精神层面的内在价值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出彩人生,使职业教育成为求学者的梦想之地。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筑牢职业教育发展之基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第一要务,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治理体系。一方面,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办学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双馨的“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不动摇,不断完善校企多元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办学模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另一方面,坚持改革创新,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二级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构建向重点工作、重点专业和骨干人员倾斜的人财物动态管理体系;健全多元治理框架,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凝聚治理合力,吸收各办学相关方参与学校的建设、发展、管理和监督;以“体系—制度—机制—效能—文化—善治”为治理逻辑,通过纵向的顶层、中层、基层治理框架,横向的理念、运行、评价、激励、约束“五位一体”治理机制,形成内外有效衔接、相互促进、高效运转的双循环治理新格局。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专业(群)建设。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时代之变、迅速顺应时代之需、高效回应时代之问。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打造特色专业,做到以产业引导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服务行业发展;优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所需的特色专业;紧盯数字技术前沿,加快专业升级改造,布局新兴专业,提升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适应性;贴近主流产业和核心技术来构建新的专业群,将专业群精准匹配到行业链和岗位群,形成“专业—产业—人才—岗位”的闭环结构;主动将产业、企业的需求融入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促进产业、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互动,为经济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能用的人才”“可靠的人才”。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珍惜教师称号、争做“四有”好老师,坚定从事职业教育意愿,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推进“送教入企”“引匠入校”,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及全过程考核机制,鼓励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主动担当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推进教学革命新突破。积极应对科技革新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以数字赋能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对接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根据专业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教材形态;充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提供虚实结合的真实实践环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环境“搬”到实训室,设置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实践岗位,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虚实一体增强实践教学职业适应性。
培优赋能,引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敢于担当,以区域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为指引,凝练科技研发与服务方向,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打造技术创新与转化服务平台,积极助力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升级;加强科研攻关、推动创新创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职业教育智库平台,聚集资源、汇集人力助力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科研反哺机制,发挥科研服务教学作用,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利益共享,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紧抓产教融合这个核心,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吸引行业领军型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开展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融、教材共编、基地共享、师资共聘,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全方位的要素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新内涵。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职教联盟共同体,发挥职教联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科学谋划联盟框架下的长效合作机制和常态项目,推动形成以高参与度为特征的职教联盟运行新态势,形成规模多样、层级递进的多元合作新局面,激发协同育人动能。
开放共享,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本着保持特色、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行业高职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过程、考试认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国情和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合作,利用合作办学平台打造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国际化、实力强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做好互派师生交流学习,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