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高校是培育未来建设者思想灵魂的主阵地,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新颁发的职业教育法指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丰厚的文化校园土壤。
高职院校需以文化引领内涵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文化校园。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和跨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的边界,具有典型的跨界与融合特征。因而高职院校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开放融合的文化校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打造。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地根植于中国以前乃至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较强的凝聚性、融合性,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时代价值,从中国文化资源宝库中汲取养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接受方式,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传播方式的结合,为文化塑造新时代气息,推进先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
当然,特色地方文化资源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宝贵资源,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环境、地理环境资源密切相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能留在当地就业是学校的就业价值追求。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地方文化,从而爱上当地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对提高学生留当地的就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要求高职院校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以优质的职业文化陶冶情感、以实践活动增强获得感,促进大学生形成接受教育和自觉践行的意志。
高职院校应将行业企业文化中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结合,让德技并修的观念在学生中蔚然成风。把产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校企文化互融的协同育人平台。把企业的管理文化融入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持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学校与企业形成合力,全程、全方位,将职业文化育人贯穿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通过职业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带来影响,促进学生职业文化自觉的产生。
第三是,优秀境外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国际眼光。高职校园要坚持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肩负着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学校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吸收借鉴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家讲堂”向学生传播优秀的境外文化,如科普性讲座、外企的优秀管理文化等。二是通过海外留学生传播优秀的境外文化,通过中外教学方式比较、课外主题活动、国内外校园设施和环境等的对比,感受境外大学的多元文化,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三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优秀的境外文化,在网络平台上定期推送有关境外优秀文化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总之,文化校园建设彰显职业教育自信,它不仅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更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增强学生自信,助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培养充满爱国情怀、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开放国际眼光的新时代大学生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文来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