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文化 培育工匠精神

2023年11月30日 16:09  点击:[]

齐国官书《考工记》是最早明确提出“工匠”这一概念的,其对齐国工匠丰富内涵的诠释、对齐国工匠社会功能的分析介绍,为我们充分理解工匠内涵、建设工匠文化、培育传承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古代工匠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品质

《考工记》中的“工匠”即百工、工、匠、匠人、国工等的统称,其中“百工”“国工”最具代表性,又有弓人、轮人、玉人、陶人这类以造物名称、造物材质、造物手段命名的许多专称。《考工记》开篇即称“国有六职”,分别是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百工”是当时的六种职业之一。“国工”是指国家一流的工匠,即国家水准的技艺工匠。工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各类生活器具和用品,推动文明进步,体现了其重要而独特的社会价值。

在当时的齐国,工匠是指从事器物的发明、设计、制造及检验与管理、传授与传播等领域的行业共同体。“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作为“四民”之一的工匠同士人、农民、商人一样是国家的柱石,受到国人的充分认可和尊重。齐国工匠数量众多,《考工记》将工匠分为六大类、30个工种。有学者将古代工匠划分为智慧型工匠、管理型工匠、精巧型工匠、一般型工匠,齐国工匠就包括了以上这四种类型。

智慧型工匠,承担着对器物进行发明创造的社会功能。《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聪明、有创造才能的人创制器物,工巧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对技艺加以传承使之世代遵循,这就是工匠。智慧型工匠也可称之为创新型工匠,属于知识积累丰富、谙熟事物原理、能够触类旁通、精于综合分析、善于思考谋划,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应用的工匠。

管理型工匠,承担着按标准对器物制作者进行管理考核的职责。管理人员通过检验考查,产品符合严格质量标准的工匠便给以“国工”称号,给予相应的奖励。无论制作哪一件器物,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可以想象,齐国工匠中管理人员的数量相当可观,而且业务水平相当高超,是兼具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双重素质的人才。

精巧型工匠,凭借高超的业务能力完成对器物的精细制作并将其技艺传授给下一代。真正技术高超的工匠,除了对器物本身质量要求严格外,还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特性进行精工细作,正是这些细节体现出贴近个体使用的人性关怀与温暖设计。

一般型工匠,只是满足于产品的制成,产品是否持久耐用、是否美观协调、是否人性化等,不在其考虑之列。

古代工匠精神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当下,社会上“重道轻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体力劳动依然被贬抑,劳动者缺乏发言权、缺乏工作尊严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某些高端制造技术工艺由于缺乏高技能人才而难以充分实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桎梏。面对这一现状,必须以“职业无贵贱”的观念,普及工匠知识,营造崇尚劳动和技能、尊重工匠、认可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劳动奉献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一要凝聚社会共识,给予工匠崇高的社会地位。

弘扬《考工记》所体现的工匠文化特质,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首先就是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劳动、关注工匠、崇尚一线手工劳动者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此,要大力倡导和实施劳动教育,尤其要鼓励并积极组织年轻一代脚踏实地从事社会实践、深入建设一线,体验劳动艰辛,锻炼劳动技能,转变学习观念,练就一技之长。

二要完善职业技能人才的组织管理体制与机制,催生卓越人才脱颖而出。

首先要建立完备的行业标准化组织。作为产品的认证机构,将国家颁布的行业法规转化为具体的业内标准,使工匠的分工更加细致,做到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尽其能,助力工匠技艺的专精特新,催生个性化企业和产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制定具体规范统一的业内技术标准。将工匠精神付诸实施,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研究制定严格规范的标准,包括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等,为践行工匠精神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引导。

再其次要建立严格的评价考核制度和国家层面的激励机制。“考工”一词本身就有考核工匠的含义。培育优秀的现代工匠,要营造建设技能型社会环境,加快完善国家资格框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打通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壁垒,推动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值等效,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打通”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在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让有能力的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

三要创新“校企共同体”职业教育特色办学模式,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齐国工匠高超的技艺,从一代又一代的师徒技法传承中来,从掌握并精通行业基本原理、进行大量实际制作实践中来。有鉴于此,在努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今天,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必须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出发,从工艺制造对劳动者的专业要求出发,强化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财物融通、产学研一体、师徒生互动”的校企共同体。

对学校而言,一是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学习的专业领域及范围,通过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交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二是搭建教师与企业师傅交流沟通的桥梁,通过教师企业实践,获得来自一线的教学资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三是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商专业课程改革,做到以学为用、用以促学,确保学用紧密结合;四是与企业联合加强教学管理,岗课赛证相结合,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企业实践项目。

对企业而言,一是对学校提出针对学生的岗位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心理素质等;二是为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录用机会,让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学生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服务;三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在线工作岗位,派遣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四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保证有充足的实力与学校联合,真正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